是否進口否
廠家(產地)張家口
類型標準料
特性級別耐磨
用途級別食品級
冰蹴球比賽的場地與器材場地:蹴球比賽場地為10米×10米的正方形,地面可為略帶沙性的土地或草坪,有條件的可用像膠或塑膠類地面,要求地面平整,無障礙物。場地各線、區規格如下:
(1)場地面積:10×10平方米。
(2)中心圓:在場地,為一個半徑2.4m的圓圈。
(3)停球區:在場在正中心,為一個半徑20cm的圓圈。
(4)發球區:在場地四角,每角一個,為50cm半徑的扇面,按逆時針方向編1、2、3、4號發球區。
(5)線寬:場內各線寬度不得超過,邊線及各線段均為場內和各區內的一部分。
(6)場外四周至少有1m為無障礙區。
玩冰蹴球冰上行走注意保暖防滑
1.在冰凍的冰面上進行冰蹴球運動,需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帽子、棉衣、手套等必不可少。
2.由于要在冰面上進行相關活動,因此一定要選擇一雙防滑的鞋子。同時,好佩戴冰爪,以起到進一步防滑的作用。
3.由于冬季室外氣溫較低,所以參與冰蹴球的時間不宜過長,同時在參與運動過程中,可以適當飲用一些熱水,以取得暖身的效果。
4.冰蹴球講究瞄、撐、蹴,三個技術動作,因此在發球前一定要先瞄準好對方的球,然后在掌握好發球力度的同時,將球蹴出。
5.現在的冰蹴球由金屬底座和塑料面組成,雖然球的整體重量并非很重,但是所有參與者也都需注意不要被蹴出的球擊中足部,尤其是觀看比賽的觀眾,一定要與場地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北京市屆冬季運動會是我市舉辦的全市別的冬季項目綜合性體育盛會,共有來自全市16個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燕山地區以及、衛生、殘疾人等行業系統工會的5700余名運動員參賽。本屆市冬會分競技組和群眾組比賽,群眾項目共設包括冰壺、冰車、滑雪、冰蹴球、大眾冰雪趣味在內的5大項10個分項。
說到冰蹴球,資料顯示其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項具有濃厚北京歷史特色的體育冰雪項目。據北京市文化交流中心副常建忠介紹,關于冰蹴球的起源說法有多種,不過其中主要的說法是冰蹴球源于“踢蓋火”的游戲。所謂“蓋火”就是舊事蓋在爐口壓火的鐵器,呈圓形,中間凸,頂端有孔。相傳,當年乾隆皇帝的女兒和碩和嘉公主出生后,由于手指間有蹼相連,呈現佛手的形狀,因此又被稱作“佛手公主”。而隨著公主的長大,她每每看到其他人玩各種游戲時,自己卻又無法參與,所以便悶悶不樂起來。后來,乾隆皇帝見狀,便命內務府大臣設法尋找一些不需要用手就可以玩的游戲,以便讓小公主開心起來。后來大臣發現人們在冰上“踢蓋火”的游戲不僅不需要用手,而且非常具有樂趣,很適合小公主游戲。于是在得到乾隆皇帝同意后,宮內的人們便在冬天陪著小公主開始玩“踢蓋火”的游戲,也就是從那時起冰蹴球開始流行起來。
冰蹴球起源
據說這與一位格格有關。乾隆皇帝有位格格一生下來右手就呈半握拳狀,一直伸不開,大家稱她為“佛手公主”。當她看到宮中姐妹興高采烈地玩嘎拉哈(耍羊拐),自己卻因是“佛手”而無法參與時,心中悶悶不樂。乾隆命內務府大臣海望想辦法讓九格格開心起來。海望到民間察訪,發現“踢石球”運動用腳不用手,正適合九格格玩耍,便報知乾隆。得到乾隆恩準后,宮內太監就陪著九格格踢石球玩了。九格格后來嫁給權臣兆惠的兒子格蘭泰,家住什剎海畔大翔鳳胡同,于是把踢石球的游戲帶到了什剎海。
直到清朝末年,醇親王府還保留著這一活動,王府太監們平日在平地上踢石球,冬季就在冰面上踢冰核兒。隨著時間的推移,冰蹴球雖然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冬季兒童“踢冰核兒”又成為了民國時期的冰上熱門游戲。不過,踢冰核兒的活動也在什剎海消失60年了。
早年間什剎海冬天打冰會剩下很多碎冰塊兒,孩子們就撿來踢著玩,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懷柔的喇叭溝門、順義、盧溝橋地區的農間,還流行著踢冰核兒。遺憾的是,后來這一運動在京城漸漸消失了。而現在這一傳承300年的體育運動正逐漸回到世人的視線,成為北京市民冬季活動,古老的體育競技重新煥發了生機。
隊員裝備
(1)上場隊員、須佩帶大會統一號碼布。
(2)號碼布按1、2、3、4排列。號碼寬20厘米,高14厘米。
(3)運動員必須穿著本隊統一樣式和顏色的運動服裝。
(4)運動員必須穿平底運動鞋。
(5)每局交換發球順序后,同時交換號碼。
http://www.qqceo.cc